從新出材料看吐蕃時期青藏高原北部與中亞、西亞之文化交流

日期: 10月29日(星期五)

時間: 下午 4:00-5:30

平台:zoom網上直播

主辦:中國考古藝術研究計劃

登記網站:請按此處 (必需報名參加,成功報名人士將會收到電郵確認及網上直播連結)

查詢:rpcaa@cuhk.edu.hk 或致電39430454

講者:仝濤 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講座内容:

近年來,隨著青海烏蘭泉溝墓地、都蘭熱水血渭墓地、都蘭香日德哈日賽墓地和甘肅天祝岔山村吐谷渾王族墓地等幾處重要的唐-吐蕃時期考古遺存的系統發掘,一大批新穎稀見、且能夠清晰反映吐谷渾和吐蕃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資料得以面世,其中包括唐蕃混合風格的壁畫和彩繪漆棺、鎏金王冠、鋬指金杯、金銀棺飾、金銀覆面以及各類絲綢、珠飾等。與此同時,最近幾年來國內外各大博物館也整理和展出了一大批過去數十年間所採集的散見吐蕃時期珍貴文物,其中包括大量絲綢、金銀器、棺板畫等,其種類、形制、內容均可與科學發掘出土的考古材料相互補充和印證。如此數量豐富、琳琅滿目的新見材料令人應接不暇,不但擴充了我們對於吐蕃時期所創造的燦爛的高原文化的認知,同時也不得不促使學術界重新反思該區域在吐蕃時期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而目前學術界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具有挑戰、且相當有吸引力的課題,是如何辨識和解讀這些文物的性質、功能和文化內涵,並且追溯它們的製作技術和裝飾風格的淵源。本研究嘗試通過對這些新出資料中帶有中亞和西亞裝飾題材和風格的器物和圖像進行分析,探討它們所反映的吐蕃文化區所吸收的薩珊、粟特乃至地中海地區的文化影響,揭示青藏高原北部地區在唐-吐蕃統治時期通過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狀況。

講者介紹:

仝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2008年獲得德國蒂賓根大學考古學博士學位。近年主要從事青藏高原「前吐蕃時期和吐蕃時期」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2012-2015年主持西藏阿里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的發掘,入選2014年度國家文物局「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新發現」。2018-2019年主持發掘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再次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新發現」。主要代表作包括The Silk Roads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 (from the Han to Tang Dynasty) as Reconstructed from Archaeological and Written Sources, Oxford: British Archaeological Reports, 2013;《青海都蘭熱水一號大墓的形制、年代及墓主人身份探討》(2012)、《歐亞視野內的喜馬拉雅黃金面具》(2015)、《西藏西部的絲綢與絲綢之路》(2017)等。

返回